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解决专业选择困惑,2025年4月13日晚,信息学院在科学城校区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举办了电信类专业分流座谈会,学院副院长张廷萍,通信工程系主任许登元,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田朋,通信工程系蒲树祯、张生军和2023级辅导员胡小容等多位老师出席,此次活动为同学们在专业认知和未来规划方面提供了清晰指引。

活动伊始,许登元老师详细介绍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当下中国抗干扰实验室的建立,他深入分析了通信工程在国家军事战略层面的发展前景。并针对同学提出的“交通类大学通信工程课程多结合交通轨道、车辆通信,兴趣缺失且就业面窄”的疑问,许老师解释“交通轨道通信只是通信的一个应用场景,所学通信知识可广泛应用”。
张廷萍副院长分享了个人经验,强调同学们选择专业不能随大流,要思考自身未来规划,培养可迁移技能和跨学科融合能力。她引用学习通APP开篇语“学习是一种信仰”,告诫同学们培养终生学习能力。
蒲树祯老师就通信工程就业局势进行分析,指出前几年通信工程热门,如今盲目跟风选择该专业可能导致未来就业困难。他提醒同学们就业时不要只盯着技术岗,销售、运维等衍生工作同样值得关注,应拓宽就业思路。张生军老师介绍了各类学科竞赛,指出电子通信不分家,考研专业课有相通之处,打破了“通信专业同学不能参加电子比赛,电子专业同学不能参加通信比赛” 的误区,强调比赛注重能力而非专业限制。田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主动探索知识,不要自我设限。例如他研究生学自动控制,却也参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项目。

在问答环节,针对“电子和通信如何选,通信前景是否不好”的疑问,老师们回应,现代通信已变革为应用学科,如互联网时代手机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广阔发展空间,同学们应具备信息甄别能力。对于“电子偏向硬件、通信偏向软件,硬件转软件易,软件转硬件难”的说法,老师表示学校采用交叉培养方案,二者并无严格软件硬件之分。
最后,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为同学们送上美好祝福,希望大家在专业学习道路上明确方向,实现理想。此次电信类专业分流座谈会不仅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更为大家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注入了信心与动力,对学院电信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