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首页 > 正文
信息学院教师参加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信类专业教改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4日 16:43 作者: 审核: 校对:杨登陆 来源: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不断提高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通信)人才培养能力。我院委派通信系许登元老师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委于2020911-13日在桂林主持召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前沿论坛。

本次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校长、副校长、电子信息类相关学院院长、电子信息类专业负责人等。

会上中科院郝跃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何友分别做了题为“从信息科技谈十四五规划”和“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的报告,郝院士作为信息学部主任,分析了我国今后信息科技重点发展领域:通信网络与数据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微电子)。通信不再仅仅是“管道”,通信本身就是经济。目前我国芯片领域暂时遇到了困难,我们将考虑用三流的器件构建一流的产品。我国在5G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5G的应用,5G技术要转为生产力需要构建出各行业的具体落地的应用,5G才能转为生产力。同时郝院士对6G进行了展望。

桂林电子科大欧阳缮副校长做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讨论了桂电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电子科大蒋林校长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针对课程思政、新工科等方面我国高校存在的不足,西电构建了“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质为要”四维一体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西电提出了学校信息化的九大行动、六维度推进智能教育,构建数据为核心的教育新生态,课程方面利用网络课堂,形成基于知识点粒度的在线学习、游戏闯关模式的在线自主测试等。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徐骏教授作了题为“综合性高校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南京大学面向新工科教育,逐步从新工科新课程到交叉融合式课程,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刘向东教授作了题为“全国高校光电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大、武汉光谷等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同构建“大衍实验班”,打造产教融合的光电专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何建新校长做了“传承创新、持续改进,新工科实践推进新时代专业建设”的报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注重优化专业布局,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通过停、转、融等方式进行改造,同时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如区块链等新专业。清华大学王希勤副校长做了“结合清华电子系课程改革经验谈本科教学改革”,王校长认为要理清现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已有认知、核心认知、元认知,四个要素:Learner CenteredAssessment Centered Community CenteredKnowledge Centered, 王校长借用王阳明的说法,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删消述正”,要从繁杂的知识中梳理出知识的架构,建设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体系。王校长引用了清华大学一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话:课程学习分为3层,第一层:听懂课程;第二层:会做题;第三层:真正理解这门课的奥义。尤其二层、三层的差距甚远,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越。上海交通大学胡卫生教授作了题为“教学学术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他认为:教学也可以上升到学术,而且通过写教改项目、教改论文可以促进老师对教学的反思,教学学术是教学经验的升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民教授作了题为“未来技术挑战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报告,顺应社会要求,数字化技术向智能化技术发展,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加速融合,智能化融合路径为从跨领域问题到数字化采集到智能化处理,介绍了华南理工将AI技术与医学、与建筑学、与人文艺术等专业的融合情况。湘潭大学曾以成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较快提升新入职博士的教学能力”的报告,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是死的,但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活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控制自己心理的能力(随机应变)和调控学生心理的能力(对学生实施正激励)。

本次论坛,云集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国内大咖。通过本次论坛,学习了相关高校有益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有助于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梳理,有利于我校通信专业、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和一流课程建设,有利于新工科认证的申报。

 

 

 

 

 

 

 

关闭